当前位置:首页>河北之声>城事

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故城武官寨运河架鼓焕发新生

时间:2024-06-25 14:01:40 来源:新黄河 阅读:902次
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故城武官寨运河架鼓焕发新生

新黄河

2024-06-25 13:39发布于山东新黄河新闻客户端官方账号

阳光洒落在故城县郑口镇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南头的运河大桥上。此时,李保庆身着华美的表演服饰,头戴独特的雉鸡尾头冠,引领着一群鼓手,擂响震天的架鼓。鼓声随着节奏变化而起伏,鼓手们边击打边舞动,场面恢宏,气势如虹,引得众多路人驻足观赏。李保庆,这位武官寨运河架鼓的第五代传人,如今已年过半百。他从12岁就跟随着父辈学习架鼓技艺,鼓声伴随着他成长的岁月。然而,生活的压力曾让他一度放下鼓槌,外出打工谋生。无论走到哪里,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运河架鼓。“那些年,我虽然身在异乡务工,但每当听到鼓声,就会想起家乡的大运河和架鼓。”李保庆回忆道。早些年,因为仅仅靠务农收入,难以支撑起他对运河架鼓的热爱和执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武官寨运河架鼓走入人们视野的机会越来越多,每逢重大节庆日,县里都会邀请李保庆带领架鼓队进行表演。“现在,演出的机会比较多,大到县里的重大活动,小到婚丧嫁娶,经常会邀请我们去表演,专职表演收入也很可观。以前,都是从外地赶回来再表演,现在顾不了,演出很多,根本没有时间再出门务工了。专职传承运河架鼓文化,圆了我儿时的梦。”李保庆的回归,为这项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李保庆的带领下,武官寨运河架鼓队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中有的已年过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有的则不满二十岁,充满朝气。“现在,队里年纪最大的有79岁,最小的才14岁。”李保庆笑着说。这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架鼓队,正是运河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武官寨运河架鼓,因在故城县武官寨村传承而得名。据悉,清朝末年的武官寨村民李登选,自幼喜欢打鼓,近乎痴迷。他到处登门拜师学艺、潜心研究,并根据大量的演出实践,自成一派,汇编了《武官寨运河架鼓鼓谱》。运河架鼓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被赋予新的艺术内涵。武官寨运河架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由大鼓、小鼓、铙、镲和锣等乐器组成。鼓声雄壮有力、威武;镲声响亮、穿透力强;锣音则低沉、宽广。乐队的组成分为大队、中队和小队,大队100余人、中队30人、小队15人。演出时长6分多钟,节奏铿锵有力,鼓点丰富多变、声音威武高亢。大小鼓分齐敲、分敲、单敲、领鼓等项目,花样繁多、响彻震天、气势大气磅礴、场面蔚为壮观。2017年,武官寨运河架鼓成功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冀鲁运河两岸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男女老幼爱好者众多,成为市县重大活动和域外文艺汇演的民间艺术主角。作为运河文化的承载者,武官寨运河架鼓正在迎来新时代发展的春天。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介绍:“武官寨运河架鼓不仅仅是一项民间艺术,更是我们故城县,乃至整个大运河文化带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努力挖掘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也看到了运河架鼓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李志勇还提到,县文化馆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保护和传承计划,包括开展运河架鼓的培训班,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一技艺;组织运河架鼓的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到这一艺术的魅力;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将运河架鼓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武官寨运河架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李志勇充满期待地说。在武官寨运河架鼓成功申遗的推动下,故城县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县文化馆正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期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来源:衡水新闻网查看原图 946K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新黄河,原标题《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故城武官寨运河架鼓焕发新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